
新聞資訊
《興湘故事薈》專欄之④ 徐衛:敢拼敢闖,就是我的核心競爭力
“一張手寫海報,讓我與人才市場結下了23年的緣分。”談到當年進入公司的契機,徐衛仍記憶猶新。
2001年,19歲的徐衛還是一個初入社會的楞頭小伙,在學校組織的供需見面會上,負責制作公示海報的他憑一手好字拿到了進入湖南人才流動服務中心工作的門票,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他先后在人才交流、人才派遣、人才報社等多個領域任職,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業務本領。
2017年,在公司開拓新市場,探索新業務的號召下,徐衛辭去了人才報社經營部部長一職,毅然決然投身到了考試測評工作之中,用七年的時間,帶領團隊書寫了一段篳路藍縷的創業故事。
破釜沉舟,從零到“億”的華麗轉身
上世紀80年代,徐衛出生于岳陽市湘陰縣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農民,家境一般的他深知自己沒有退路,“只能一門心思往前闖”。
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這種自小磨練出的吃苦耐勞、敢想敢做的品質成為了徐衛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的“法寶”,幫助他度過了創業之初那段艱難的時光。
2017年2月,徐衛擔綱組建湖南人才市場公共教育網,“當時,依托網站的‘互聯網+培訓高地’人才培養模式是湖南省首創,沒有任何成功案例可以借鑒,這給了我很大的壓力。”聊到當年的心路歷程,徐衛仍有許多感慨,“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硬著頭皮拼一把。”
“三個人,一張大桌,幾臺電腦,就是我們的全部家當。”回憶起創業之初的窘迫境況,徐衛不忍苦笑,“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通宵也是常有的事。”然而,這只是他們遇到的困難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件。
技術是擺在徐衛團隊面前的第一道難題。由于成本限制,團隊難以供養專業的技術型人才,只能依靠技術外包。為了擺脫技術掣肘,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團隊和第三方技術代表會面了三次,整理形成了多達120余頁的技術框架資料,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掃除障礙,促成了網站按時上線。
有了過硬的產品,如何“亮實力”“強推廣”,是徐衛團隊面臨的另一道難題。“那段時間所有人全都在外面跑業務,辦公室成天見不到一個人。”徐衛介紹道,“我們當時采取的是‘以點帶面’的策略,先主攻一個市州的人社部門,讓人社部門優先認可我們的平臺,官方發文宣傳后,進而推廣到各個市州的醫院、學校等地。”
事實證明,徐衛當年的破釜沉舟搏來了一片向好的局面。網站上線當年年度產值達到了900多萬,培訓學員人數6萬余人且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徐衛順利抱回了當年湖南人才流動服務中心“優秀創新獎”的獎牌,也向我們展現了一位創業先鋒“敢拼敢闖”的膽識和魄力。
身先士卒,既是將士也是兵
自2007年始,徐衛就擔任了湖南人才流動服務中心人才派遣部部長,解鎖了獨立負責部門工作的管理者身份。在團隊管理上,徐衛始終堅信管理者的自我定位是決定團隊能否“扛得起,經得磨,吃得苦”的關鍵所在。
“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這是徐衛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我必須保持拼勁,身先士卒,才能成為團隊的主心骨和后備支撐力量。”事實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22年12月17日,徐衛團隊開啟了疫情放開后的第一次組考,在紅碼考場監考人員的安排問題上,大家犯了難。監考紅碼考場意味著要同每個陽性考生密切接觸,就算身著防護服,也有極大的風險。正當團隊成員躊躇不定時,徐衛部長主動擔下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堅守到了最后一堂考試。
“有硬仗要打的時候,員工們們忙到凌晨一點,我就守到次日天明。”這是徐衛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他曾在腳上有傷的情況下,在大型考試現場暴走一萬二千多步,只為把關好每個關鍵環節,身體力行踐行著對團隊的承諾。
在他看來,團隊成員的人數不在“多”,而在“精”。近年來,徐衛團隊一直維持著“19+1”的團隊規模,在維持團隊穩定性、保證工作流程正常運轉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溝通成本。“我們的團隊,上到經驗豐富的70后,下到青春洋溢的90后,個個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業務人才。”這也與徐衛部長充分放權用才的理念分不開。
凝心聚力,執事以盡力為有功
談及未來的規劃,徐衛表示,在業務方面,“一是要扎根核心業務,在此基礎上培育更多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業務產品,二是要促進業務下放,提高員工的自主權,為單位培養更多業務骨干。”
凝神聚氣,落筆揮毫,洋洋灑灑間,“自行自醒自清歡”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躍然紙上,這是徐衛行至當前的自勉。與工作中卯足全力向前的狀態不同,執筆立于書桌之前的他多了些現世安穩的閑適的和千帆過盡的從容。
“工作再拼,也要偶爾停下來歇歇。”這是徐衛的處世哲學,“日常的生活節奏太快,多的是經歷,少了些品味。”在他看來,從繁雜的事物中短暫抽身出來,有利于理清思路、積蓄能量,更好地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與挑戰。
撰 稿: 傅 曉
責 編:何 盼
初 核:李文亮
復 核:胡信鋒
審 定:王環斌
